「共業」這個詞,近年在台灣有些琅琅上口。但它到底是什麼?恐怕還值得說幾句。
我舉個例子:譬如說,一隻蜂蜜螫了人,結果整個蜂窩給搗了去,這就是共業;譬如說,地球暖化造成冰川融解,結果遠在喜馬拉雅山腳的不丹人首當其衝,這就是共業。
共業發生時,是不問公平、不講對錯、不追究罪魁禍首,隨機或全體承受一切後果的。對「業」來說,人類只是一個單位,不再細分你我。
從這樣的理解,看台灣發生的塑化劑事件,或許可以有不同的體認。
塑化劑事件為什麼源發於台灣、而非地球上任何其他角落?可說其來有自:
其一,台灣正巧是石化和食品加工都特別發達的地區,而且在法治、企業倫理、公民意識都未臻成熟的時代,這兩項產業就已異軍突起。正因如此,才在二十餘年前就擁有這種「異業結合」的「產品創新」能力,能夠生產出受到歡迎、有礙健康、卻又難以追溯的上游原料。
其二,台灣人恰巧曾經是(也許仍然是)全世界最愛賺錢、最愛吃、又最圖方便的一群人,消費者圖新鮮、又貪便宜,製造商面臨高競爭而不擇手段,因此為塑化劑添加食品提供了舉世難求的溫床。
其三,台灣社會面臨政治轉型,但公民成熟度不足而易受操弄,導致公權力處於「半失能」、媒體處於「全失焦」狀態長達二十餘年,以至於攸關民生福祉的相關機制,完全無法跟上經濟與社會演化的腳步。
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台灣?如果繼續深究,還可以再找出無數線索。但我要說的是,事件發生當然應該揪出責任相關人,施加刑罰以儆效尤,然而這樣的「究責」,並不足以消除大家的共業。因為, 「業」的廣度和深度,遠遠超過了「責」,並且「業」才是導致事件發生的真正根源。「共業」不消,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是必然的,只是時間早晚而已。
再換個角度看,這件事的發生,難道只是惡業一樁?我倒認為,塑化劑添加食品的長期存在,當然是壞事;但它在此時此刻用這種方式爆發,卻是大大好事。
台灣餐飲和食品加工目前正在品牌形成期,正在產業起飛期,正在對外擴張期,想想看,如果塑化劑事件晚十年爆發,那是什麼後果?而這件事的爆發,是由一位盡責的公務員啟動,一路過關斬將、所向披靡,想想看,如果它的爆發是從市場出了事,尤其是在境外市場出了事,如果盡責的公務員受到打壓而無從爆發,那又是什麼觀瞻?
所以說,此時此刻以這種方式揭發,其中的「業」是有惡、也有善的。仔細想想,如果你看到這「共業」中有自己一份,如果你知道「消業」也需要你的作為。那你就算是對「共業」真有了解了。台灣人能經此「共業」而「消業」而「知業」,後福無窮矣。
~文摘自:金惟純,商業周刊第1230期2011.06~
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,不是咬緊牙關忍受,而是堅定信心,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。
忍辱負重也必須有限度,調節自己、舒展彈性才是聰明的養生之道,感情是這樣,人生也是這樣。
請用希望和自信來治療,人類最大的幸福就是內心充滿希望和信心。
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藉由這樣分享;讓更多人了解他們自己的內在需求、找到自我。
你願意透過你去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嗎?
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。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。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
心開運開、運開福到。開運人生、夢想成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