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,友人余湘在台北梅花戲院包場《賽德克﹒巴萊》,我因此有機會先看了上下集,很過癮。最近碰到人,大家的話題都不脫離這個議題。
我們的員工福利--商周電影院九月份片子也是挑選《賽德克﹒巴萊》,也將上下集包場。同事小馬問我,這樣安排可好?我說,百分之百支持。今年初我們就宣布了要支持國片,這不是口號,而是行動。從編輯部的選材到商周電影院的選片,我們都盡量朝此方向。我跟同事說,現在國片的平均水準還不能跟國際大片相提並論,但是先不要嫌棄,要支持這塊土地的原創文化,給它們長大的空間與養分。除非,你不在乎這塊土地是否有原創作品,你也不在乎我們的孩子是喝別人文化的奶水長大。
我是看雙林雙秦電影、聽蔡琴、李建復民歌長大的。還有,楊麗花與史艷文。我高中時候就讀國樂班,主修革胡。
我的成長記憶,若刪除台灣的娛樂文化,不管是通俗或小眾,絕對無法變成今日的我。
我與在美國紐約長大的人,思考與行為不同,儘管小時候的教科書對於霧社事件等台灣歷史的紀錄寥寥數語,但我 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還是深。影響至今,我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,總是清楚的知道,自己是「誰」,根在哪裡?
曾幾何時,我們孩子的電影院記憶,變成《哈利波特》、《變形金剛》。他們的童年偶像崇拜,當時也不會是台灣人。因為父母、同儕不看國片,所以,他們的成長記憶是沒有國片。因為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較多,所以他們的飲食與價值觀,也在童年已然西化,可樂與麥當勞、披薩是他們的天堂。
他們將如此長大,變成一個沒有自己的電影的世代嗎?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。台灣的唱片產業已然沒落,台灣的電影工業也是如此,我們還有多少自己的原創作品?我們的孩子將成長於一個沒有自己電影、歌曲,甚至閱讀物的環境嗎?
我不希望如此。
我人微,但還是想螳臂當車,希望號召更多的「螳螂」跳出來,共同阻擋全球化的浪潮吞沒我們的電影--這個社會的文化發聲權。你最近看了國片嗎?在《海角七號》的影響下,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又回來了,推出不錯的作品。使得今年暑假的國片放映數量之多,多年不見。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,你可以有兩種支持的行動:一,到電影院買票看國片,一張首輪電影票只要二百五十元;如果你是老闆,更棒了,企業支持包場國片。一場不過數萬元,就能夠兼顧員工同歡與支持國片。
你我都可以讓這件事情發生:讓下一代可以唱我們的歌、看我們的電影。
~文摘自:王文靜,商業周刊1243期2011.09.19~
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,不是咬緊牙關忍受,而是堅定信心,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。
忍辱負重也必須有限度,調節自己、舒展彈性才是聰明的養生之道,感情是這樣,人生也是這樣。
請用希望和自信來治療,人類最大的幸福就是內心充滿希望和信心。
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藉由這樣分享;讓更多人了解他們自己的內在需求、找到自我。
你願意透過你去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嗎?
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。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。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
心開運開、運開福到。開運人生、夢想成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