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日前新聞報導小六生被拐騙殺害的事件。記者說,年輕嫌犯在國小旁,找尋「好騙的」小學生下手。怎麼樣的孩子好騙呢?是那些愛玩電玩遊戲,嫌犯因此有機會藉由贈送點數博取好感的孩子。而被害的學童,媽媽才剛沒收他的手機。看他踩著輕鬆的腳步,跟著嫌犯離開學校的錄影帶,真是心疼這孩子的單純。
為甚麼有些孩子不能等待?
年代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,他在一群幼兒待著的房間裡放了些餅乾,然後告訴這些孩子,他要離開一下。在他離開期間,孩子如果吃了面前的餅乾,那就只能吃那一塊。但如果等他回來才吃,就可以獲得第二塊。當然,不少孩子第一時間就把餅乾吃了。但是,還是有孩子忍著沒吃。
心理學家長期追蹤這群孩子後發現,忍得住的孩子,長大以後功課較好、行為問題較少、讀大學較多、工作薪水也較高。反觀忍不住的孩子,行為及使用毒品的問題較多。

分散注意 才易成功

有趣的是,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忍得住的孩子會使用一些「分散注意力」的策略來幫助自己。譬如他們會走來走去,儘量不要看餅乾;或是自己唱起歌來、找玩具玩。
心理學家再進一步改變實驗設計。這次,他把幼兒分三組。第一組教他們努力去想像餅乾的外型和甚麼相似(這次他用棉花糖,所以教幼兒們把它想成雲朵)。第二組教幼兒們想像棉花糖的味道。第三組則是想像另一種餅乾,酥酥脆脆好吃的鹹鹹的口感。然後,心理學家一樣離開房間,一樣是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學家回來時,再吃一塊。
結果最不能等的,就是一直想像棉花糖口味的那組孩子。最可以等的是,想著另一種餅乾好吃的感覺的孩子。想像外型的那組居中。
為甚麼會這樣呢?心理學家認為,另一種幸福(鹹餅乾)可以暫時滿足我們,讓我們產生力量去面對眼前困境。所以他建議,在必須忍耐時,努力去想我們等下可以有的幸福,或是別種讓我們快樂的事,忍耐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增。
那要如何訓練孩子的忍耐力?最重要的不是幫他們把問題或是障礙除掉。舉個例子,孩子不願意排隊等待,吵著要立刻玩盪鞦韆。父母要做的,不是上前叫別人先給他玩,或是罵孩子。大人可以教他如何等待:可以看看天空的雲、觀察及學習別人盪的技巧、想一想待會還要玩甚麼。研究告訴我們,從孩子小時,就可以教導他們使用技巧,去抑制自己必須立即獲得滿足的衝動。

~摘自:蘋果日報,張學岭《小孩事大學問》~

 


426908_4260044270358_1170033126_n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jl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