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,它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、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之諸多因素,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於一身,其獨特理論之博大精深,其臨床經驗之豐富多彩,在世界傳統醫學之林中都是舉世無雙的。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,而且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重視,中醫的理論體系在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。
中醫的整體觀念,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,強調人身各系統、組織器官的協調統一。在發病理論上,中醫認為『正氣存內、邪不可干』、『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』,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。在治療方面,中醫強調『不治已病,治未病』,即『未病先防,有病防變』,重視預防為主。中醫臨床治病的特點是辯證論治,辯證的實質是重視人體的機能狀態,施治時強調因人、因時、因地的「三因制宜」。中藥複方多組分、多靶點、多環節的對人體的綜合調節機制,與西藥單一作用靶點的機制也顯然有別。
預防勝於治療:上醫醫未病、中醫醫欲病、下醫醫已病。
要瞭解中醫,就必須從其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基本概念入手。陰陽與五行是兩個相互不同又相互聯繫的概念。其中「陰陽」是對宇宙中一切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的兩類事物的總概括;『五行』則是對世間萬物屬性及相互聯繫的歸納。
就中醫來說,則將人體具有推動、溫煦、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,統歸於『陽』;而對人體具有凝聚、滋潤、抑制作用的物質和功能,統歸於『陰』。
人之上部為陽,下部為陰;體表為陽,體內為陰。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,則背屬陽,腹屬陰;四肢外側為陽,四肢內側為陰。
以臟腑來分,五臟屬裡,藏精氣而不泄,故為陰;六腑屬表,傳化物而不藏,故為陽。
五臟屬陰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
六腑為陽: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。
《尚書》有云:「水火者,百姓之所飲食也;金木者,百姓之所興作也;土者,萬物之所資生,是為人用。」因此五行為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
以五臟而言,則木性可曲可直,枝葉條達,有生發的特性。肝喜條達而惡抑鬱,有疏泄的功能,故以肝屬木。火性溫熱,其性炎上。心陽有溫煦之功,故以心屬火。土性敦厚,有生化萬物的特性。脾有運化輸送水穀精微,營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之功,為氣血生化之源,故以脾屬土。金性清肅、收斂。肺具有清肅之性,以肅降為順,故以肺屬金。水性潤下,有寒潤、下行、閉藏的特性。腎有藏精、主水等功能,故以腎屬水。
木→肝→藏血↖:免疫系統
火→心→主血↑:循環系統
土→脾→統血↑:消化系統
金→肺→主氣↓:呼吸系統
水→腎→納氣↙:泌尿系統
~文摘自:漫畫中醫養生圖典,作者:周春才,台灣先智出版~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