派在大陸工作的同事,常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事,大多數他們也都承擔了,但也有些他們也找不到答案,偶爾也會尋求我的建議。
人事與跳槽是他們最近遇到的問題,大陸媒體方興未艾,機會很多,人才奇缺,挖角也飢不擇食,員工動輒要求加薪,否則就跳槽,人事老在動盪中,他們問我有無良方?
我回答他們:沒有良方,只有苦藥。
我們在大陸是個小公司,只有小團隊,台灣的光環無法照映大陸,品牌、產品、薪資都無法和大陸有規模的同業相比;再加上大陸人浮於事,缺乏工作倫理,當然只有替別人培訓人才,不斷被挖角,這是所有小公司的宿命,那有良方可解?
我講了《商業周刊》草創的故事。我不喜歡用馬路上揀回來的人才,喜歡一張白紙,從頭訓練。早期《商業周刊》培養了許多好人才,但是也常被大媒體挖角,狀況和現在大陸的情境相似。
我沒有有效的方法,我只能慢慢的從最基本做起。
本來訓練新人需要一年到一年半,教得徹底而仔細,但通常在一年之後就遭遇挖角,我完全享受不到他們成熟的戰力,我決定改變方法。
我把訓練期縮短為六個月,但任用時就要求簽訂工作兩年的合約,這樣我就可以享受一年半他們熟練的工作成果。
這其實是一劑苦藥,因為解法緩慢,無速效,但真的有用。只是過程痛苦不堪,折磨工作者的心智,也考驗了我的決心。
而小公司、新公司的宿命,是用不到好用、成熟的人才,只好自己長期來培訓人才,也常淪為為人作嫁,楚材晉用的結果。
加薪或許可以解決部分人才流失的問題,但小公司的加薪絕對趕不上大公司的幅度;至於品牌、相關福利,那就更無法競爭。因此這只是短期的立即解、表象的現象解,而真正的答案,真正的根本解,我在《商業周刊》初期的做法或許是可能的方向。
當我決定用長期的訓練尋求解決後,我的心情平靜了,我不再和離職者生氣,我不再痛恨挖角的同業,因為這是競爭的現實,這就是市場的規則。
我反而更能專注在團隊上,專注在訓練、專注在工作上。
我把培訓的新人分為兩類:一類是才氣過人,心思複雜的一般人;一類是資質中上,但個性穩定的可期待人才。前者放牛吃草,自動學習;但後者則花心思重點培訓,嘗試建立師徒式的個人情誼。
才氣過人者,時間一到,通常就另謀高就。可是經過我用心帶領的人,通常過了合約期,還可能繼續留下來,因為那已超越了一般的同事關係,成為長期夥伴。
當我把立即的人才流失問題,看成是長期的結構困難,用長期的笨方法來解決之後,《商業周刊》終能穩定下來。
許多事沒有良方,只有苦藥,要有耐性。
~文摘自:何飛鵬,商業周刊1281期2012.06.11~
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,不是咬緊牙關忍受,而是堅定信心,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。
忍辱負重也必須有限度,調節自己、舒展彈性才是聰明的養生之道,感情是這樣,人生也是這樣。
請用希望和自信來治療,人類最大的幸福就是內心充滿希望和信心。
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藉由這樣分享;讓更多人了解他們自己的內在需求、找到自我。
你願意透過你去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嗎?
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。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。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
心開運開、運開福到。開運人生、夢想成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