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閱讀蘇東坡的詩詞文章,也兼及蘇東坡的一生,東坡居士才氣縱橫,但也因而遭忌,一輩子命運坎呵,一本書論及此事,有一段評論:
「忌妒是群小的一貫作為,由忌而恨,再由恨而謗…,由謗而害,」東坡幾次被謫,確實都有官場同輩之忌而落井下石、毀謗陷害的因素,但論者認為忌妒者是群小,卻讓我十分惶恐。因為我也會忌妒,那我是「群小」嗎?雖然我不致有恨、謗、害的行動,但我確定我是會忌妒的,可我自認應不是「群小」。
為此,我徹底檢視一下我自己的忌妒行為。我看到同業有好的經營成果,我常會想:為什麼我的公司不如他們;我看到同輩得到光彩的榮譽,我常會想:為什麼不是我,這是充滿「酸味」的情緒,或許就是常言的「吃醋」,我覺得這是最輕微的忌妒。
這種情緒進一步演化,或不斷的被挑起,就會變成對自己的「怨」,怨自己無能、怨老天對自己不平、怨「既生瑜,何生亮?」甚至怨當初自己的錯誤作為,種下現在落後於人的禍因,這是進階型的忌妒。
這兩種個人內在情緒的忌妒,我都會發生,只是酸多怨少。而蘇東坡所遭遇的恨、謗、害,我則不曾有之。想到這裡,我終於釋懷,我認知的忌妒,定義十分寬廣,從起心動念與人比較,就進入忌妒循環,而其程度可分為酸、怨、恨、謗、害。酸、怨屬於自我內在的情緒,而後三者,則轉化為行動,從討厭、痛恨,進一步出言毀謗,再進一步則設局陷害,只要把成功者打下去,自己的「相對被剝奪感」就可以降低,我同意恨、謗、害是「群小」的忌妒行為,而我有內在的忌妒,而沒有外在的行動,我幸免淪為「群小」。
可是我真的不是「群小」嗎?當我進一步自我解析,我又不禁汗顏。
雖然我確定自己未曾因忌妒而害人,但是恨與謗,卻還有爭議。對恨與謗,我有我自己的定義:輕微的恨是討厭,輕微的謗是酸味十足的揶揄,這都是我認知的恨,躲都有之,這樣我還能免於「群小」之譏嗎?
對與我有競爭關係的個人或公司,有了顯赫的成就,我會因而討厭他們。而當論及這些人與公司時,我又很難平心靜氣,雖不致出言毀謗,卻常把他們的成就歸於運氣與偶然,就算是正面的肯定,也帶著反諷的口氣。討厭的下一步,可能就是恨,過度的揶揄與反諷,可能就是毀謗了。這些行為,只要我稍微越線,那就與「群小」無異了。
想到這裡,我很確定,人皆有比較,比較之後,難免不平,不平之後,就會忌妒,輕微而內心的忌妒是酸與怨,外顯於行動的忌妒則是恨、謗、害,這就是道地的小人作為了。
當我起心動念,進入忌妒循環,就有機會步步深陷,淪為群小。
~文:何飛鵬 摘取:商業周刊1205期2010.12.27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