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云:「知足者常樂。」它來源於老子的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移,可以長久」。
意思是說,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會感到永遠快樂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「知足者常樂」逐漸演化成一種處世哲學。
人心不足蛇吞象
從物質享受角度考慮,我們每個人確實應當有個知足的心態,因為畢竟「人心難滿,欲壑難填」,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。
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:有一個農夫,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,累死累活,收穫甚微。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,就對農夫說,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,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其所有。
於是,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。跑累了,想停下來休息一會,然而一想到家裡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,又拼命地往前跑……
有人告訴他,你到該往回跑的時候了。不然,你就完了。農夫根本聽不進去,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,更多的金錢,更多的享受。可是,終因心衰力竭,倒地而亡。生命沒有了,土地沒有了,一切都沒有了,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。
這個故事確實發人深省,它告訴我們:有些人為什麼這樣不知足呢?這實在是欲望的驅使,是幻想的衝動,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心使然。這個故事雖然很古老,但現今不是還有好多這種走不回來的人嗎?他們認為要做一件事,就必須得到全部的好處,全然不顧自己的能力和現實的處境。他們逆流而上,回歸到零,直至把原本可以得到的丟掉了,這種人總是忙忙碌碌,從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樣子,然而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。
其實,在人生的旅途上,每過一個時期或走完每一段路程,我們不妨回過頭來,看看自己的身後,看看在太陽落山之前是否還能走回去;或者乾脆停下來,沉思片刻,問一問:我們為什麼要走這麼遠?我們去幹什麼?如此,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,也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、牽累、煩惱所左右,使自己的人生得以不斷昇華;如此,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、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面前神凝氣靜,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,執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;如此,我們才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,多一份感覺,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後悔,也不必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。擺脫虛榮,寵辱不驚,看山心靜,看湖心寬,看樹心樸,看星心明…….
知足是一種境界
知足是一種境界,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面對生活,在知足的人眼裡?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沒有淌不過去的河,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臺階,而絕不會庸人自擾;知足是一種大度,大「肚」能容天下事,在知足的人眼裡,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,在他們的天秤上,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的了;知足是一種寬容,對他人寬容,對社會寬容,對自己寬容,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,這難道不值得慶賀嗎?知足常樂,此之謂也。
知足常樂就是在生活、金錢和地位上向低標準看齊,能以此自慰平生。如果向高的標準看齊,則會煩惱困惑,長期下去必然有損健康。人在順境中是比較容易做到知足常樂的,但是在逆境中也得學會知足常樂,那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樂。
知足者常樂,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;知足便不好高騖遠;知足便安若止水,氣靜心平;知足便不貪婪、不奢求、不豪奪巧取。知足者溫飽不慮便是幸事,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褔澤。所謂養性修身,參禪悟道,無非就是個散淡隨緣,樂天知命。「知份心自足,委順常自安」,這其中的玄機,就靠自己去參悟了。過分的貪取、無理的要求,只能給自己帶來煩惱而己,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,還沒有嘗到快樂之前,已飽受痛苦煎熬了,因此古人說,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」。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,駕馭好自己的欲望,不貪得、不覬覦,做到寡欲無求,役物而不為物役,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、隨遇而安了。
人,要在不知足中絕對地追求,在自得其樂中相對地滿足。知足,使得人在自我釋放和自我克制之間,砌築了一個生命安頓的心理平臺。在「見好就收」的意義上,提前規避了未知的風險。知足常樂,在相對滿足和絕對追求之間,重建了一種平衡。一方面,知足常樂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虛無。比起「無欲」的禁錮,「知足」多了一層人情味;比起「一無所有」的自得與佯狂,「知足常樂」返回了世俗理性。
心態平衡方能知足常樂
要想擁有一個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,首先要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,心理平衡了,自然會不被各種煩惱所纏繞。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了心理平衡的十條要訣,值得我們借鏡。
1.對自己不苛求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,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,根本實現不了,於是終日抑鬱不歡,這實際上是自尋煩惱;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,有時近乎苛刻,往往因為小的瑕疵而自責,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。為了避免挫折感,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,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,心情就會自然舒暢。
2.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。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,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,這似乎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,便大失所望。其實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,何必要求別人非得迎合自己的期望呢?
3.對人表示善意。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別人有戒心。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,誠摯地談談友情,伸出友誼之手,自然就會朋友多,隔閡少,心境自然會變得平靜。
4.不要處處與人爭鬥。有些人心理不平衡,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爭鬥,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。其實,人際之間應和諧相處,只要你不敵視別人,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。
5.適當讓步。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,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,在非原則性問題方面無需過分堅持,以減少自己的煩惱。
6.幫助別人做事。助人為快樂之本,幫助別人不僅可使自己忘卻煩惱,而且可以表現自己存在的價值,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和快樂。
7.暫離困境。在現實中,受到挫折時,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,去做你喜歡做的事,如運動、打球、讀書、欣賞等,待心境平和後,再重新面對自己的難題,思考解決的辦法。
8.找人傾訴煩惱。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,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裡,只會令人抑鬱苦悶,有害身心健康。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,心情會頓感舒暢。
9.積極娛樂。生活中適當娛樂,不但能調節情緒,舒緩壓力,還能增長新的知識和樂趣。
10.自我滿足。不論是榮與辱、升與降、得與失,往往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,寵辱不驚,淡泊名利,做到心理平衡是極大的快樂。
知足常樂,才能自得其樂。人心不足,則易懸崖失足。
~摘取:只需改變一點點 陸明 編著~
感謝朋友熱情提供!!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