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企業界的朋友抱怨:對某些幹部如何賞識,如何費心栽培,如何寄以厚望...結果他們當然還是要走。這些抱怨中,常夾雜著灰心、不平和不解,而我的回應則永遠是:反求諸己

 

先說我自己的故事罷。我自己年輕時,曾受過不少老闆的賞識和栽培。印象最深刻的,是《中國時報》的余紀忠先生和《天下》雜誌的殷允芃女士。余先生當年七十幾歲,卻親自調教我這二十幾歲的小毛頭,敢用我做專欄主任,也敢讓我做主筆寫社論,可說恩重如山。

殷女士則親自坐飛機到紐約,邀我返台就職,委以重任,禮遇有加。這兩位都對我有知遇、栽培之恩,也對我寄以厚望,但最後卻因種種因素(多半是我的問題),我還是選擇了自己的路。

因為有這樣的經歷,我很清楚人和人、人和組織,都有不同的緣分,當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無法因緣俱足時,即使是善緣,也無法強求。所以在我創業做負責人的二十餘年間,每當有優秀同仁遞辭呈,我在確認並無誤會的狀況下,從不強留,總是祝福。

 

而其中最讓我安慰的案例,則是如今的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王文靜。文靜在學校畢業沒多久就進了商周,歷任不同職務,總能達成任務,當然就引起我的注意,對她關注有加。

結果在我正準備委以重任之際,她卻以「想歷練不同媒體」之名請辭。

我很清楚記得當時,自己的心境:除了遺憾,並無怨懟,只有慚愧。我很慚愧自己主持的機構,無法提供優秀年輕人足夠的舞台和前程,也欠缺強有力的能量和磁場,讓人身心安頓。所以我在祝福之餘,也發願要讓商周變得更強、更好,以求再續前緣。結果,幾年後,王文靜重回商周,回來十年後,成了我的「接班人」。

這案例,過程曲折、結果圓滿,充分說明了緣分之不可測,只能盡其在我、只能反求諸己。

 

我所見到的重視人才的組織,多半都會在制度上下足功夫,少數境界高的,也會在培育、照顧上盡力而為,但能善解人和組織間真正「因緣」、並能隨緣對待者,則如鳳毛麟角。也因此,當許文龍說出「企業與員工之間,是一種緣」,我才那麼佩服。

事實的真相是:一個真正夠棒的組織,永遠不必擔心任何人的離去;一個真正夠棒的人才,也永遠不愁無處安身。要讓最棒的組織和人才「在一起」,除了隨緣,其實無計可施。境界最高的經營者,只有一件事可做:不斷的修正自己,讓自己的周遭善緣充滿,形成一個因緣聚合的大磁場。

 

~文摘自:金惟純,商業周刊第1226期2011.05.26~

 

 

面對壓力最好的方法,不是咬緊牙關忍受,而是堅定信心,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。

忍辱負重也必須有限度,調節自己、舒展彈性才是聰明的養生之道,感情是這樣,人生也是這樣。

請用希望和自信來治療,人類最大的幸福就是內心充滿希望和信心。

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藉由這樣分享;讓更多人了解他們自己的內在需求、找到自我。

你願意透過你去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嗎?

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。行時時之方便,作種種之陰功。利物利人,修善修福。

心開運開、運開福到。開運人生、夢想成真

ps:感謝朋友熱情提供照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jl0001 的頭像
    hjl0001

    夢想商城旅遊團

    hjl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