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身為富豪,尤其是有名的富豪壓力還挺大的。看看阿里巴巴馬雲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減持華誼兄弟三百萬股,套現九千多萬人民幣,外傳他給這次出脫股票的解釋是「改善生活」,與去年他減持阿里巴巴一千三百萬股,套現人民幣2.38億元一樣,引起外界議論。
去年馬雲和馬化騰兩位網路科技新貴賣股引發中國內地股市的波動,馬雲當時回答賣股原因最為經典,強調是要「給家人一些小小的階段成就感」;不過,十二月初這回賣華誼他澄清,「改善自己生活的時代過了,現在要改善社會的生活」,不過投資不是捐獻,投資要有回報,沒道理規定投資人買了不能賣。
馬雲不愧當過老師,所有的回答都是漂亮的,強調他以投資華誼為榮,「我對電影電視感興趣的原因是電影電視改變了我們這代人,相信未來會影響更多人,」支持文化產業是擔心它起不來,「好比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是暴發戶,遲早要倒下去的。」
在中國貧富差距這麼驚人的國家裡,鉅富除了引人側目外,似乎也隱含了「不義之財」的懷疑,在不是人人都有均衡機會致富的環境裡,為自己累積財富「只能做、不能秀」。這也產生另一矛盾現象,人們一方面羨慕富人,計算他們的身價有多驚人,細數他們的名車、名包、名錶、豪宅等,另一方面嫉妒他們,總希望政府能有更「分配、公平」的政策出爐,最好來個「劫富濟貧」。
事實上與歐美港台等企業主相比,許多中國的企業家相對低調,他們的第一桶金、致富過程在媒體上資料通常不多,其中或許多少有可議之處,但關鍵是在這樣「疑富」甚至「仇富」的環境裡,有些人習慣把自己的財富藏起來,內地藏不住,就藏到海外,錢在哪兒,人也在哪兒,君不見中國富人圈中風起雲湧的移民潮。
美國人提比爾蓋茲、賈伯斯,除了身價、股價外,更強調他們令人稱道的軟體發明、對電子產品革命性的改變,對人類生活便利性的增加,換句話說,在美國這樣鼓勵創業者精神的國家,產權受到保護、人權受到保障,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創業獲得的報酬,財富不必躲躲藏藏,也更願意在行有餘力時,致力慈善。
巴菲特訪問中國掀起了為何大陸富豪不肯捐款的問題,不是中美民族性,而是制度與結構。國父說,不要做大官,要做大事,在現在的標準而言,就是鼓勵創業家精神,美國剛出爐的《財富雜誌》選出的十大企業家,除了重視股價表現、營收之外,也重視產品的市占率,Facebook的馬克佐克柏格僅在短短十二個月內,增加了1.5億用戶因而上榜。
最近「死後誰為你哭泣」成為話題,將來後人討論現代的企業家,最重要的不是他名下有多少財富,而是創造了多少價值,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,看有多少人因為他而笑。
~文:李文娟 非凡新聞周刊。2010.12.27~
留言列表